官方热线
400-999-2278
2025年1-5月,中国对拉丁美洲出口的新能源汽车配件规模同比增长127%。在墨西哥市场,小家电线上销售额同比激增89%,这一增长主要由空气炸锅、智能扫地机器人等高端品类驱动。
这些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从依赖“低价走量”的传统模式,向“高溢价品牌”的战略转型。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企业利润,更映射出中国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爬升轨迹。
出海新图景:多元布局与价值升级
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正日益多元化。早期集中于欧美、东南亚、中东和北非,如今拉美、中亚等新兴市场也展现出强劲吸引力。这反映了企业规避风险、寻找蓝海市场的战略考量。
从产品到品牌与文化。早期中企主要依靠“性价比”输出产品,现在则更强调品牌塑造和文化输出(如潮玩、新茶饮),通过提供独特体验和情感价值来赢得海外消费者心智。
从制造到技术与服务。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虽面临贸易壁垒挑战,但代表了中国在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也在通过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冲击高端市场。服务贸易(如物流、支付、营销、合规服务)伴随实体企业出海需求激增,并走向品牌化分层。
模式创新与平台演进。跨境电商从粗放的“铺货”模式向精细化运营和品牌化发展。直播电商成为新增长点,游戏行业则呈现“轻量化小游戏”与“精品化大作”两极发力。
拉美市场:从“备选”到“必争”
当前,传统欧美市场红利正逐渐消退,东南亚竞争加剧,部分新兴市场尚未完全铺开。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被低估”的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曾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边缘战场”,但如今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战略高地。2025年,随着城镇化和数字化推进,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国的中产阶层规模突破2.3亿人,对家电、消费品、建材、服装、美妆等品类的需求持续增长,其消费升级需求与中国产业升级共振互补。
拉美市场地位的跃升,与其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一方面,区域内制造业基础薄弱,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长期依赖进口。拉美国家普遍推行“进口替代”政策,但本土产能难以满足需求。例如,墨西哥虽拥有北美自贸协定(USMCA)的区位优势,但其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30%,新能源车核心配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种供需矛盾,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填补空白”的历史机遇。
另一方面,拉美居民中国产品的接受度和使用率较高。在过去数年间,中国已逐步成为拉美五大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拉出口额呈稳步上升趋势。因此,在B端分销及C端消费者层面,“中国制造”以性价比著称,且本地市场对中国产品较少“去中国化”倾向,甚至在包装或宣传中强调“Made in China”以突出物美价廉。
同时,在中美战略博弈长期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拉美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美国积极推动“近岸外包”政策,与其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墨西哥成为近岸外包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出口国。2025年上半年,墨西哥吸引外资310亿美元,其中70%流向新能源汽车和电子制造。
风高浪急,征途漫漫
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围绕关键领域的科技与产业竞争加剧,采取了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并加强本土化产业政策,以应对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中企出海并非坦途,反而面临着多重挑战。
在国际形式方面,逆全球化导致了全球贸易规模的下降,关税大棒高悬,针对特定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多,直接冲击出口,尤其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这要求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通过第三国转口或本地生产探索“曲线出海”模式。
在“全球化”思维模式的主导下,出海企业也不能忽视海外战略中的“本地化”问题。越来越多成熟的中国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深度融入当地文化、市场和消费习惯,从产品设计到营销,从管理模式到客户服务,每一个经营环节都要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赢得当地市场认可。
要在复杂环境中行稳致远,中国企业需要系统性的策略升级。首先必须摒弃“中国中心”视角,建立真正的全球视野。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又多元的大市场,整合全球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资源,思考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自身。其次,结合自身优势(技术、产品、模式)和目标市场需求,明确在特定区域市场的角色。最后,还要实现组织体系进化,从本土团队向全球组织转变。优化全球治理结构,建立跨文化管理能力,逐步实现“成本本地化”、“知识全球化”,并利用技术赋能全球团队协作。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正从简单的“走出去”迈向深刻的“融进去”。这不再是远征,而是一场需要精耕细作、贴近市场、理解文化、构建生态的“巷战”。面对风高浪急的全球环境,唯有以全球思维为引领,以深度本地化为根基,以价值创新为动力,以组织进化和生态协同为支撑,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化新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坚实位置,实现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跃升,最终实现“共融共建”的全球化新境界。
来源:际连出海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