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中文繁体
  • 中文简体
  • 智库观点

    宋华:以场景为依托推动并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发布时间:2024-05-11 作者:

    近日,供应链金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确保供应链金融切实有效地服务这些目标,必须深度融入和精准对接各个“场景”,以场景为依托推动并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场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意义

    《金融时报》记者:应当如何理解“场景”这一概念?

    宋华: 在商业实践中,“场景”这一概念蕴含丰富内涵与实践意义,它往往描绘的是企业、产品或服务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交织、动态交互的具体情境。场景并非仅作为一种描述性工具存在,更是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战术实施时的重要参照坐标,是连接产品价值、服务功能与市场需求深层契合的关键联结点。同样,在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上,充分结合场景至关重要,可通过“场景化”策略有效达成稳定产业链、弥补产业链短板、强化产业链优势的目标。具体来说,供应链金融所关注的三大关键场景包括产业运营场景、科技创新场景和制度环境场景。其不仅构成支撑供应链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框架,同时也是驱动供应链金融持续创新与深刻变革的动力源泉。



    三个维度的场景是供应链金融持续优化和进步的关键任务

    《金融时报》记者:在产业运营场景中,供应链金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宋华:在产业运营场景维度,供应链金融以其深厚的产业根基和紧密的服务属性,与实体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能否深度融入并紧密结合产业链实际来创新和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成为决定其持续健康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在探讨产业场景融合过程中,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递进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了解产业,这一阶段要求金融机构及服务提供者全面洞察各行业特性,细致把握不同行业的运营规律、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应用状况,从生产制造流程到物流配送体系,再到交易结算环节,形成对全产业链运作机制的立体认知。基于此,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精准对接企业的痛点和需求,而非简单粗暴地将通用型金融产品强行植入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

    第二层次是服务产业,这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产业表象理解上,而是要依据产业特性和企业具体需求,量体裁衣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金融解决方案。这种深度融合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不仅能有效提升资金配置效率,还能帮助企业优化运营结构,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协同效应。尤为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并非仅仅局限于提供融资借贷功能,其核心价值是通过精细化的资金管理与流转优化,助力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改善现金流状况,确保其能够持续稳健经营,进而维系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具体而言,在产业链供应链运作的各个环节中,精细化账户管理、采购链融资、信用支持、订单融资、支付结算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举措,既确保了各环节作业活动的资金保障,又通过灵活有效的资金融通策略,帮助企业稳固供应商关系和销售渠道,从而为产业整体稳定性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如何通过高效可行且被广泛接纳的金融手段服务产业链各参与方,实现稳链补链强链的目标,正是供应链金融的根本追求所在。唯有如此,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反之则沦为业界及社会舆论批评的对象。

    第三个层次是发展产业。供应链金融应当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持续迭代并不断提升服务层次,始终保持对产业动态和变革趋势的高度敏锐洞察。在主动适应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致力于实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紧密互动和协同进化。特别是在当前产业升级大潮中,众多专精特新企业亟须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支撑以驱动其快速发展。为此,供应链金融不仅需要拓宽服务范围,更要在纵深层面深化服务内容。一方面,要整合投资、信贷、保险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与产品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蓬勃成长;另一方面,则需构建政银企以及技术(尤其是金融科技力量)四方联动的合作机制,携手打造适宜科创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良好生态系统,确保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加契合其独特发展路径及需求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同时,供应链金融还应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助力我国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通过携手国际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提供全球化视野下的综合金融服务,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升在国际市场话语权。此外,借助创新的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源源不断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金融时报》记者:供应链金融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赋能。在科技场景中,供应链金融呈现出哪些层次?

    宋华: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革新,供应链金融已从过去单一倚重核心企业或主体信用的模式逐步进化为依托网络平台和产业生态系统构建新型信用体系,这使得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升级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场景也有三个递进层次:第一层次是围绕风险管理的科技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涉及多个经营主体、环节、要素及资产,容易产生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阻碍供应链金融活动开展,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供应链金融中受惠的原因。因此,科技需要赋能供应链金融,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搭建高效、透明、安全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供应链交易信息实时共享、多方验证和智能化管理,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第二层次是围绕竞争力的科技解决方案。科技手段不仅改善了传统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放效率,还通过智能合约、物联网技术等工具实现了对供应链全链条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精准监控与预测,进而衍生出更契合产业需求、风险可控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充分了解产业运营和管理盲点,从感知层、数据层、计算层和流程层赋能产业供应链,帮助金融机构确立主体信用、数字信用和物的信用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同时也能不断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好更丰富地对接优惠、便利的金融服务。这也是“两脚不淌泥”的科技公司根本不会真正融入供应链金融的原因。

    第三层次是针对产业生态的科技解决方案。这一层次着眼于探索并布局未来趋势,积极运用第五代通信技术(5G)、边缘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以期显著拓宽供应链金融服务范畴和效能提升。在这一演进过程中,科技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与深化,有力推动供应链金融从单一传统融资服务逐步转型为涵盖全产业链条协同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从而构建起一个更为紧密且智能化的产融结合生态系统。实际上,在当前各企业、各行业纷纷构建自身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或平台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涌现“信息孤岛”现象。因此,如何巧妙应用科技解决方案打破壁垒,实现不同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和深度关联,无疑是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中的关键命题。通过科技创新力量,链接各个分散节点,将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融合、高效的全球供应链金融网络。


    《金融时报》记者:在制度环境场景中,制度环境与供应链金融存在怎样的关系?

    宋华:在这一层面,制度环境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兼具规范与推动的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以明确的法规政策为框架,规定了供应链金融活动的行为边界和运作规则,确保其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稳健运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市场失序;另一方面,制度环境作为引导性力量,通过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和预见,不断优化、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导向,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和战略支持。不仅激发了供应链金融领域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改革,也促进了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赋能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制度环境场景也有三个递进层次:第一层次是合规性制度环境。近年来,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国家层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详尽严谨的法规政策以指导和规范行业实践。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提出了一项战略性指导意见,倡导在确保创新稳健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地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强调了在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寻求恰当平衡的重要性。随后,我国相继出台多项针对性的政策文件。例如,国资委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进一步做深做实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的通知》,旨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银保监会于2022年修订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从监管角度强化了对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管理要求;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国办发〔2022〕30号),为市场参与者减轻负担,创造良好的营商条件;2023年国资委又颁布了《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业务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2023]74号),严防贸易领域的风险传导到供应链。这些政策文件共同构成了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强大约束力,并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当前运营实践中,各相关机构及企业必须充分理解和深刻把握政策精神,确保供应链金融活动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合理高效地推进。

    第二个层次是规范性制度环境。为了保障供应链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一套全面而细致的标准与规范体系不可或缺。这一框架涵盖了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性的具体操作规程。例如,在开展基于实物信用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明确所需的基础设施配置标准,细化各参与方的责任分配和义务执行要求等。同时,也包括了行业层面广泛适用的标准和准则,如电子仓单、电子运单、电子提单的标准化应用以及数字化仓库建设标准、海外仓储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技术及运营标准。因此,积极参与规范性制度的制定与优化,并致力于相关标准环境的建设和维护,是推动供应链金融持续稳健发展的根本途径。参与者不仅要严格遵守现有规定,还需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共同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和风险防控能力强化。

    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制度环境。这一层面关乎供应链金融如何切实响应并有效对接国家战略部署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政策导向。例如,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供应链金融应深度参与强化“卡脖子”行业供应链韧性建设的战略任务,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安全可控;在资源行业领域,则需关注保障其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借助金融工具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针对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供应链金融更需积极探寻绿色金融解决方案,助力各产业实现节能减排、低碳转型的目标要求。因此,在这一维度上,供应链金融不仅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动态,更要主动嵌入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中,以期在满足政策要求的同时驱动自身创新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我能否理解为,上述三个维度的场景是供应链金融持续优化和进步的关键任务?

    宋华:是的,对上述三个维度的场景理解越深刻透彻,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便能更为深入、更具活力。我们强调供应链金融应当秉持“先产业后金融”的核心理念,而非仅仅追求“先金融后产业”。这是因为只有立足于产业链条的实际需求,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并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与监管要求的框架下运营,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发挥其连接实体产业与金融服务的桥梁作用,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实现多方共生共荣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上一篇:央行陶玲: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实现监管全覆盖 下一篇:如何实现供应链金融“场景化”?专家谈→
  • 天逸财金科技服务(武汉)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2196号    鄂ICP备: 12009823号-4;鄂ICP备: 12009823号-5;鄂ICP备: 12009823号-6   技术支持:爱牛网络
  • 留言板

     

    填写内容注意事项或者其他提示

    官方热线

    400-999-2278

    扫码关注天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