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熱線
400-999-2278
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外貿保持較強韌性。
最新公佈的海關資料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增長7.2%,進口增長2.3%。
和前5個月資料相比,出口增速持平,進口增速轉負為正,也拉動進出口增速提高了0.4個百分點。這是在前5個月增速較前4個月加快0.1個百分點的基礎上持續提升。
6月三項指標全部正增長,對美回升
在7月14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用“總量增長、品質提升、變數可控”來總結上半年的外貿表現。
在總量上,中國進出口已經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10萬億元以上,今年上半年進出口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6000多億元。進入6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三項指標同比全部實現正增長,而且增速都在回升。
具體而言,6月份的進出口規模3.85萬億元,增長5.2%,規模是歷史上月度進出口的第二高位。其中,出口2.34萬億元,增長7.2%,增長較快的包括電子元件、船舶等;進口1.51萬億元,增長2.3%,增長較快的有自動資料處理設備的零附件、甘鮮瓜果等。
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中國不斷擴大“朋友圈”,也實現了“變數可控”。上半年,中國對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實現增長,貿易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夥伴數量達到61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個。在對歐盟、日本、英國等傳統市場實現增長的同時,新興市場貢獻了更多的增量,其中對非洲進出口1.18萬億元,增長14.4%,對中亞進出口3572億元,增長13.8%。
在美國所謂“對等關稅”的影響下,中美貿易由第一季度同比增長轉為第二季度同比下降,降幅達到了20.8%。王令浚提出,近期,日內瓦、倫敦經貿會談取得積極進展,中美貿易有所回升。其中,6月份進出口值從5月份不到3000億元,回升到超過3500億元,同比降幅也明顯收窄。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同比下降9.3%。其中,出口下降9.9%,進口下降7.7%。
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楊暢分析稱,按美元計,6月出口同比增長5.8%,較上月同比增長的4.8%提高1.0個百分點。從絕對金額來看,6月較上月也實現環比增長,儘管面臨上年基數走高的挑戰,仍然拉動上半年同比增速上行。其中,6月對美出口降幅收窄18.4個百分點,絕對金額約381.7億美元,較上月回升了近百億美元;對美出口金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上個月的9.1%回升至11.7%。
高技術產品出口和跨境電商保持增長
在品質提升上,王令浚表示,中國外貿企業抓住全球能源轉型新趨勢,持續增加優質綠色產品供給,加速開闢新領域、新賽道。上半年,鋰電池、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速都超過兩成。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出口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二,今年上半年出口繼續增長61.5%。
“從主要產品看,創新的底色更加鮮明。”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在上述發佈會上提出,上半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9.2%,連續9個月保持增長。其中,高端機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增速都超過兩成,儀器儀錶出口增長14.7%。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自主品牌比重達32.4%,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2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企業緊跟國際市場需求變化,“量體裁衣”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產品。比如對供電緊張地區,針對性研發了太陽能充電手機;對沙漠地貌較多的地區,推出了防沙塵、耐高溫的發動機等。
在對美外貿整體下降,對非美地區上升的趨勢下,歐洲成為中國外貿及產業鏈創新的一大亮點。今年上半年,歐盟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2.9%,同比增長3.5%,平均每天進出口超過150億元,穩居第二大交易夥伴地位。
呂大良表示,一方面,中歐雙方產供鏈加速融合。比如,中歐汽車技術優勢互補,共同助推產業發展向新向好。上半年,中國對歐盟出口汽車零配件增長9.7%,從歐盟進口大型客車變速箱、車用柴油機分別增長了40.8%、65.2%。另一方面,消費市場深度對接。中歐同為全球重要消費市場,互為第一大消費品進口來源地。上半年,中國自歐盟進口醫療保健品、箱包、首飾等占我同類產品進口比重都超過了6成。中國對歐盟出口紡織服裝、家用電器、筆記型電腦均實現了較快增長。
今年5月2日起,美國正式取消對華小額包裹免稅政策,一些國家的零售商近期調整甚至暫停了對美業務,也對蓬勃發展的跨境電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呂大良表示,海關總署發佈的月度、季度和年度進出口資料裡,均已包含了跨境電商的進出口。根據初步的測算資料,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出口約1.03萬億元,增長4.7%;進口約2911億元,增長9.3%。
他認為,跨境電商是快速連接各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數字橋樑”,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日益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部分國家對跨境電商人為設限,並不能改變跨境電商本身的優勢,也不會改變國際貿易數位化發展大勢。
外貿企業信心回升,外資加碼中國
“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王令浚說,最新一期中國海關貿易景氣調查結果顯示,出口企業和進口企業信心都連續兩個月回升。
市場的信心由此可見一斑:近年來,中國有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穩步增加,2015年、2019年、2023年分別超過30萬、40萬、50萬家,即每4年增加10萬家,今年上半年繼續增加8.5%。
從外貿主體看,今年上半年三大類企業出口全部增長——民營企業出口增長8.3%,外資企業出口增長5.4%,國有企業出口增長3.8%。
其中,民營企業的表現可圈可點。上半年,民營企業進出口12.48萬億元,同比增長7.3%,占中國外貿的比重達到了57.3%,較去年同期提升了2.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進口均增長。一方面,民營企業持續領跑外貿。截至今年二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已連續21個季度同比增長,增速持續領先。克服外部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民營企業上半年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2萬億元,增速較全國整體高了4.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創新動能持續增強。上半年,中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比超過8成。民營企業出口高技術產品增長12.5%。同時,民營企業積極推進設備更新升級,進口石化、電子等高端裝備保持良好增速。
另外,民營企業上半年的出口中,裝備製造業產品占半壁江山,船舶、汽車、專用裝備等硬實力產品的出口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上半年中國進出口規模前500大企業中,民營企業已佔據218席位。
王令浚提出,面對複雜多變的全球貿易形勢,在華外資也仍在堅持深耕中國、信心不減。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資企業進出口6.32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4%,已連續5個季度保持增長。
“深耕中國”表現在,外資企業把技術優勢與中國的產業配套優勢相結合,主要行業出口保持向上勢頭。在中國外資企業出口涉及的主要製造業大類中,專用設備、電氣機械、電子設備等製造業出口均實現較快增長。上半年,東部、中西部、東北地區進出口中,外資企業比重分別達到了30%、25.1%、26.4%。
“信心不減”表現在,在全球跨境投資波動下行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把中國作為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上半年,中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資企業達到了7.5萬家,創2021年以來同期新高。外資企業加快產能投資,上半年進口高端裝備增長3.2%。同時,上半年進口保稅研發貨物增長了52.1%,占全國的7成以上。
“當前,全球形勢不確定性上升,中國政策的穩定性和規劃長期性更顯得珍貴,相信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將在中國有更大的作為、更好的發展。”王令浚提出,儘管面臨外部不確定性,但多元穩定的市場、創新優質的產品、應變求新的外貿主體,讓中國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來源:第一財經